龙泉青瓷论坛

标题: 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的瓷器部分典藏精选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8-1 16:03
标题: 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的瓷器部分典藏精选

明永乐青花人物扁壶高29.7公分,口径3.6公分,足长12.0公分,足宽8.0公分小圆口,细直颈,溜肩,扁圆腹,椭圆足,平底微凹,颈附双如意弓形耳。颈画蕉叶纹一周,上下加饰青线七道,肩及底边各画仰覆莲瓣纹一周,腹部主纹则绘山水园景,一面三人,一面二人,各持乐器,歌舞其间;乐人面貌、服饰皆异族相。青花浓重,多处带褐绿及铁褐疵斑,斑处微下陷。白釉泛青,耳边聚釉处则显湖绿色。胎骨匀轻,质坚细腻,胎釉一线呈浅橘色。扁壶又称抱月瓶,其型制仿自中东,但装饰纹却为中国式样,山水风景画的绘法为传统水墨形式,只是人物为外邦异族。明代永乐开始,青花瓷器装饰摆脱了元代繁复细密手法,注重留白的视觉效果,白地青花更显其清丽风格,世称明代官窑「永乐人少」,此为永乐官窑中无论釉色、绘画都极为精妙的一幅山水人物图画。
本篇文章来源于 〖龙泉青瓷网〗 原文链接:http://www.lqqcw.com/bbs/Show.asp?bid=4&aid=40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8-1 16:04

明宣德宝石红僧帽壶
  通盖高19.2公分,口径长16.1公分,口径宽11.2公分,足径7.6公分,深16.6公分,重880公克
  
  壶口沿呈三阶渐高边,形似僧伽帽,故名。尖流,扁把,把两端刻如意形饰,一端贴于腹间,一端贴于帽沿并有突棱竖起与口沿平立。直颈,硕腹,圈足,附宝珠钮盖,盖面三层呈伞状,一边有系孔,一边凸出与流口密合。器外通体施红釉,釉色鲜红并带类似橘皮上的针孔气泡眼,口、足、帽沿边等出筋处,呈现白边,内部及底白釉泛青。胎骨匀细,圈足露胎,细腻洁白,间带铁质斑点。器无款,底刻乾隆御制诗:「宣德年中制,大和斋里藏。抚摩钦手泽,吟咏识心伤。润透朱砂釉,盛宜沆瀣浆。如云僧帽式,真幻定谁常。」「乾隆乙未仲春御题」钤印二:「古香」「太璞」。另僧帽壶座上亦刻有「雍邸清玩」款识,可见其受雍正、乾隆两位皇帝的赏爱。宣德宝石红为世所称,口、足或转折棱边常见留一道「灯草边」白边,为红釉普见现象。宝石红僧帽壶,深受清宫帝后喜爱,清佚名画「胤禛妃行乐图」之四幅中,雍正妃傍的立柜格上即置有宝石红僧帽壶,与其他青铜器、汝官窑等器陈列一起,其珍贵可想而知。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8-1 16:06

明成化斗彩鸡缸杯
  高4公分,口径8.3公分,足径3.7公分
  
  此器作侈口,浅弧形壁,浅\圈足,器表彩绘两组子母鸡图。图中公鸡、母鸡率领小鸡觅食于野地,母鸡低头欲啄虫,小鸡展翅雀跃,即使在细小如斯的画面中,依然令人感受到温馨可爱的情境。又,画中的牡丹、兰草与湖石恰如其分的隔开两组图案,杯内纯白无纹饰,底以青花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楷款,款识之外并加画双方圈。此足以传达天伦和乐的子母鸡图,或因帝王的喜爱而深受文人雅士的青睐,故至晚明无不以为「成窑鸡缸杯,为酒器之最」。以及明神宗万历皇帝桌上之成化鸡杯「值钱十万」之说,遂不径而走。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8-1 16:06

明晚期娇黄锥拱兽面纹鼎
  高16.8公分,口径13.3公分
  
  圆鼎式炉身,口沿饰双立耳,底接管状三足,足壁饰泥条。通体罩施娇黄色釉,釉质透亮,侧视微现五彩光泽。炉身前后两面划兽面纹,间饰以金钱纹和朵花,底刻「周丹泉造」四字楷款,为本院典藏唯一刻有周丹泉款识的作品。周丹泉活跃于十六世纪末至十七世纪初,善仿古瓷,能以奇木造器,同时匠心独具也能叠石造园。据说嘉靖末年,周丹泉曾仿作一件定窑鼎炉,引起收藏界的骚动。据《韵石斋笔谈》的记载,仿造之前,周丹泉先「以手度者再」,再以「片楮」摹花纹,烧造出来的成品竟与原作无纤毫差别。让藏家唐鹤征叹服之余,以「四十金」作为代价,买下伪作,作为收藏的「副本」。足见周丹泉技妙入神及其影响的层面。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8-1 16:07

清康熙宝石红观音尊
  高25.6公分,口径7.3公分,足径11.1公分
  
  清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1705-1712),江西巡抚郎廷极奉派前往景德镇御窑厂管理烧造事宜,生产的瓷器中有一种遥仿自宣德的红釉器,色泽鲜艳,特别引人注目。因是郎廷极监造之下的产物,所以称为「郎窑红」。此瓶形制和观音手持之净瓶相似,故又有观音尊之称。瓶口不规则的脱釉,则是郎窑红作品的典型风格。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8-2 12:36

清雍正珐琅彩蓝料山水把壶
  高9.2公分,口径7.5公分,足径8.1公分
  
  宽圆直口,壶身较低呈短圆身,曲把,管形流,平底凹足,带平顶宝珠形盖,纽侧一气孔。壶腹部两面开光,各画不同的蓝料山水图画。一面有墨书题「树接南山近」,下描红「山高」一印。另一面题「烟含北渚遥」,下亦有红料描绘「水长」一印。隙地及盖面彩绘四季花卉纹的锦地花纹饰。胎薄透光,质地细腻,山水画工精美,釉彩富丽脱俗。壶底蓝料书「雍正年制」二行四字仿宋体款字,外加双方框。雍正御用茶壶,喜爱简约大方造型,此类壶身较短,壶口略大的茶壶为雍正时期仿宜兴壶形制而作,单色釉如霁青、茶叶末珐琅彩瓷茶壶,均为相同造型。本件在道光十五年《珐琅、玻璃、宜兴、磁胎陈设档案》内名为「雍正磁胎画珐琅青山水白地茶壶,壹件」。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8-2 12:38

清雍正珐琅彩山水碗
  高6.9公分,口径14.9公分
  
  相较于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雍正官窑的作品,逐渐往视器面如同画面的方向发展,此时彩色底釉渐为白釉所取代,画珐琅人仿佛在素白的纸或绢上作画,无论是由宫廷画家亲自执笔画图,或者只是提供画稿让画匠来依稿绘制,在追模文人书画雅趣的诉求下,珐琅彩瓷的图绘愈发精致细腻,完全以比照院画水平为能事。此品侈口窄唇,弧形深壁,矮圈足。薄胎白釉,弧形碗壁一面彩画蓝料山水,画中山崖石壁上由细笔描绘出来的线条,为表现阴阳向背所晕染出来浓淡色泽,与凝聚于山头的苔点,以及溪旁的林树、舟渚、茅屋等无不精细入微,大有提供观赏游览之功能。另一面以墨书题写:「一江绿水浮岚影,两岸青山夹翠涛」,题句前后并以红料描画「寿如」、「山高」、「水长」三印。底素白,中心以蓝料书「雍正年制」,四字宋体款。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8-2 12:39

清乾隆粉彩开光花鸟双连瓶
  高20公分,最宽8.2公分,口径4.2公分,底径5.9*2.8公分
  
  瓶作扁圆形,为凸显别出新裁的造型,两只扁圆瓶以前后错开但腹部相连的形制出现。口作唇边向内敛收,短颈、长方形矮足,胎骨厚重,瓶面满饰蓝、紫锦地图案,锦\地之上再彩画各式缠枝花卉。双连瓶腹部中心两面开光,分画梅花、喜鹊及水仙、鹌鹑,由于两器相连,故前后两面的开光,皆因交错之故而各出现圆形与半圆形的作法,此变化亦与蓝、紫两色釉彩的交*出现共同形成有趣的对应与变化。器内及底皆施湖绿色釉,底以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款。双连瓶的形制,已见于乾隆之前的官窑和民窑。乾隆官窑为表现其卓越的承造能力,故于前人的基础上无不尽力烧造「双管瓶」、「三级瓶」、「四喜瓶」、「五岳瓶」、「六孔瓶」和「七孔花插」等,同时足以展现技术与想像的瓶式。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8-2 12:40

清乾隆茶叶末六联瓶
  高24.2公分
  
  此品造形奇特,分别由五只相同尺寸、形制的瓶子环绕着中央的主瓶,共同构成一件独立完整的作品。其实经由透视,得知瓶肩以下六瓶的器身彼此相连,肩部以上的细长颈则只只分开。特别是周边的五管长度齐平,而中间的主瓶长度稍长,正好强调它是由六只瓶子所组成的一件作品。瓶颈的外壁各出现一周细棱,器身无纹,表面罩施茶叶末釉,浓釉积聚处颜色较深,釉薄处呈现黄绿的色泽,底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款。传世的雍正官窑已经出现像双连瓶、四连罐等由多件瓶子共同组合完成的作品,至乾隆时期,御窑厂再加以发挥,尽力烧造「双管瓶」、「三级瓶」、「四喜瓶」、「五岳瓶」、「六孔瓶」和「七孔花插」等同时融合技术与想像为一器的新瓶式。透视六连瓶的构造,发现其组合相当别致。即六联瓶中间的主瓶瓶身从上而下分别开挖出五个穿孔,每一个穿孔又各与周边环绕的五瓶相通。因此,六联瓶虽然由六只瓶子所组成,其实瓶身却彼此相连、互通。最难得的是周边的五只瓶子,大小近乎相等,于黏贴过程又必须对准主瓶的穿孔,由此可见乾隆官窑悉心照顾细节的特色。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8-2 12:40

清乾隆粉红锦地番莲碗
  高7.6公分,口径15.9公分,足径6.9公分
  
  此碗侈口、深弧壁、矮圈足,外壁施浅粉红色底釉,其上再锥划蔓草及回纹。粉红釉彩之上,又以各色彩料画出缠枝番莲花,近口缘加饰一圈蓝料回纹,碗心彩画秋葵花一簇,器底以蓝料书「乾隆年制」四字楷款。整件作品壁薄如纸,繁花似锦\,敷彩淡雅,线条清晰,不失为乾隆官窑的代表作。乾隆官窑善于制作繁密的瓷绘,如「粉彩花卉瓶」已极致地表现出琳琅满目的花朵。相较于「粉彩花卉瓶」,此件作品似乎更为考究,浅粉红底釉远看似一层薄的素色底釉,近观才发现釉面已先以针状工具逐次剔除底釉,营造出锦\地纹。再于织锦的底纹上彩画各种花卉,表现出锦\上添花的多层次装饰风格。依据造办处档案的记载,御窑厂曾烧造绿地、黄地、白地、红地、月白地「锦上添花」的瓷胎珐琅,此此可见锦\上添花纹饰流行于乾隆朝的情形。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8-2 12:45

清乾隆黄釉粉彩八卦如意转心套瓶
  高19.5公分,口径6.1公分,足径6.8公分
  
  此件作品在器型上,同时汇集套瓶、转心和交泰的技法,在纹饰上,则融合雕镂与锦地纹于一器。整支瓶子的结构相当复杂,外瓶能拆解成颈和身两个部分,而内瓶上部与颈相连,下底则运\用卡榫组合的方式和外瓶的内底套接,如此才能形成转动瓶颈即能转动内瓶的功能。特别是,瓶身中央上下交错并且实际切开的如意云纹,其看似分离却又彼此相连的关系,正式交泰瓶的精神所在,具有上下交通、国泰民安的含义。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8-2 12:47

清嘉慶描金萬福連連紅地罐
  通高 16.5公分,口徑 6.7公分,底徑 6.7公分
  
  這件可能用來裝茶葉的蓋罐,可真是富麗堂皇,紅色的地子上由上到下,都描上滿滿的金彩。蓋身紋飾還象徵「萬福連連」,你聯想到了嗎?規整的蕃蓮花以卷草的枝葉相連結,「萬」字符號與蓮花中心的「福」字,代表「萬福」,蓮花諧音「蓮」,而纏枝蓮又可寓意「連綿不斷」,你說這是不是件吉祥滿貫的茶葉罐?使用起來應當會更順手吧!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8-2 12:47

清光绪大雅斋款紫地粉彩花卉盒
  高19.5公分,口径29.5公分
  
  清晚期在内廷长期掌政的慈禧太后,大家都听说过她奢华享受或是喜爱翡翠的故事,不过你可能不知道,以「大雅斋」为记的艳丽瓷器,为供其御用所造。这些「大雅斋」款的作品,虽然是承继了盛清时期珐琅彩的用色,但是在色彩的配置上,更出新意。例如,在过去紫色通常用来描绘图案,未见用来作为地色,但此件紫地粉彩花鸟盒,大胆地以紫色为背景,搭配红花绿叶,色彩鲜明抢眼。是不是和慈禧太后喜好奢华的风尚相合呢?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8-2 12:48

清光绪绿地鱼龙图花式瓶
  高51.6公分,口径28.6*25公分,宽33.5*26公分
  
  相信大家看到这件大瓶,一定眼睛为之一亮吧!高又厚的大瓶,却有个婀娜的八瓣花形身躯,上头还满布鲜艳的黄绿色釉,是不是相当具有现代感?器身两侧贴塑兽耳衔环,腹部前后有菱花式开光,框栏里浮雕鱼龙图,五爪龙遨游彩云间,鲤鱼从波涛中跃出,带鱼跃龙门、出人头地的吉祥意义。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8-2 12:49

大汶口文化晚期白陶鬶
  高29.5公分,高21.6公分,最宽16.9公分
  
  白陶是用含有大量的三氧化二铝的泥土烧制的陶器。大汶口文化的陶艺家,用泥土塑造一只抽象的,引颈鸣啼的鸟儿;然而,它却是可以盛装美酒的容器。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8-2 12:58

山东龙山文化黑陶高足杯
  高24公分,口径11公分,足俓6公分
  
  龙山文化时,发展轮制拉胚技术,可制作很薄的、甚至还可镂雕图案的陶器,又可称为「蛋壳陶」。在窑中用最后加碳或封闭空气入口等方法,让窑中产生渗碳作用而烧制出黑陶。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8-2 12:58

战国至汉茧形壶
  高32公分,腹围98.8公分
  
  黑陶,器身作蚕茧形,器外饰以多组平行线纹,行间刻有清乾隆皇帝所赋之诗文90字。器作贮酒用。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8-2 13:50


北宋汝窑青瓷无纹水仙盆
  高6.9公分,横23公分,纵16.4公分,口径23公分,足径19.3X12.9公分,重670公克
  
  椭圆形盆,侈口、深壁,平底凸出窄边棱,四云头形足;周壁胎薄,底足略厚。通体满布天青釉,极匀润;底边釉积处略含淡碧色;口缘与棱角釉薄处呈浅粉色。裹足支烧,底部有六个细支钉痕,略见米黄胎色。全器釉面纯洁无纹片,此种传世稀少,温润素雅的色泽,正是宋人所欲追求如雨过天青的宁静开朗的美感。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8-2 13:51

北宋定窑白瓷婴儿枕
  高18.8公分,底径31*13.2公分
  
  瓷枕在唐朝时,一般可见到的有三彩、褐釉、黑釉、长沙铜官窑等釉色,而造型则有睡枕及脉枕等。到了宋朝,瓷枕造型更是多样化,特别是陪葬用者,器型增大、样式与纹饰都以含有寓意者为取。此件婴儿枕应为日常生活用品。造型活泼可爱,健康儿穿着衫裤及套上有花纹的锦缎长背心(北京故宫博物院亦有一件造型相同,但背心则素无花纹),趴在锦\垫上,双脚往后交*,一副悠哉状,令人疼爱。此枕以前、后模压制而成,再以刀剔刻脸部五官及衣着线条,使其表情更生动明确。器底平整,左右挖有二小圆洞,这是为避免烧造时因密闭的器内,空气热涨而爆裂。釉牙白略带灰。定窑在烧造时因以煤炭为燃料,窑内为氧化焰气氛而使釉色泛黄略带灰。在器底有几处流釉现象,此即文人们所形容的「泪痕」。此件器底刻有乾隆癸已三十八年(西元1773年)春之御题诗款。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8-2 13:51


  高9.3公分,径16*16.9公分,重1069公克
  
  本件妆奁盒,一向称为「洗」,全器六瓣葵花式,自壁至顶面皆曲突有致,顶面依瓣棱浮雕出凹弧壁深斜入中心的小圆底,有如一朵伸展的花朵。粉青的厚釉,色泽温润匀净,积釉处色碧,釉薄处略呈粉褐色;开片稀疏而长,色浅淡。壁墙落地为足圈,足缘呈暗褐色。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8-2 13:51

龙泉窑青瓷凤耳瓶
  高25.5公分,口径9.4公分,足径9.6公分,重1270公克
  
  盘口,直颈、直腹形成二阶式的瓶身,在直颈的双侧加上双凤或双龙耳,这种造形在宋朝始有之。颈与腹成二阶段平直线,呈现的是最为平实无奇的线条,但也是最扎实稳定的组合。在颈部配上由模合成型的半身立体而华丽的双凤耳,以盘口作为视线的重点,盘口外缘略凸锐,盘面积釉厚,呈现出灵巧而丰润的盘口面,使它显出无比稳重与尊贵的格调。这种造型有各种大小不同尺寸,由宋一直到明初都陆续地烧造着,唯以宋朝在造型与釉色最为精美。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8-2 13:52

元钧窑天蓝紫斑如意枕
  高13.4公分,面最长30.8公分,面最宽19.7公分,底最长28公分,底最宽19公分
  
  枕形作如意状。周壁前低后高,枕面中心略凹,平底,底刻清高宗乾隆皇帝御制诗,从诗末丙申年署款,得知诗作完成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两侧周壁各有一葫芦形开孔,器内中空,胎骨厚重。全器罩施天蓝色浓釉,施釉至枕身底部,近底处积垂厚釉。枕面周边釉薄处出现一周褐色边,器面开大纹片,天蓝底釉上并且浮现由铜红元素所构成的紫红色彩斑,图案自然成趣,或作圈点状,或形似变形虫,不禁令人对釉彩的变化感到惊奇。枕身周壁椶眼十分明显,露胎处皆呈褐色。如意形枕在宋朝时已经出现,有三彩及白地刻花等作品传世,乾隆皇帝赏鉴此枕时也以为「是枕犹北宋」,并且大有睹物思古的想法。然而,比对传世所见如意形枕,发现「天蓝紫斑如意枕」成形的线条较宋代作品更为简洁、利落,其刻意突出枕面尖端的作法,也让如意形枕纵向加长、横向缩短,似有往正方形发展的趋势。而此或是元代如意枕有别于宋代的作法。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8-2 13:53

元哥窑高足碗高10公分,口径13.2公分,足径4公分高圈足碗,碗体宽广,撇口、弧形壁;圈足瘦高,上窄下宽。全器施米色青釉,表层泛灰白,釉面满布清晰的开片;黑色线纹间浅褐细线,具传世哥窑所谓「金丝铁线」的釉色特征。口缘釉薄呈黯褐色。高足里釉色稍青,制作的轮痕明显。足缘平削无釉,剥落处露灰黑胎。 「哥窑」是一种淡色青瓷,开片多而细碎,有「碎器」之称,一般认为是仿官窑系列的作品,也可能出自龙泉窑。不过直到元末才有文献纪录这个窑名,可能是其盛行期。高足杯、碗大量出现于元代﹐足瘦高﹐宜于擎拿;江西高安窖藏出土的一件青花高足杯书有诗句,暗示其为酒器的用途。从版画看来,高足碗类型的器皿也是桌上盛放果子、馒头等的容器;有的捧果子的侍者手上所执容器也作高足碗式。元代墓葬或窖藏所出土的高足碗数量甚多﹐而这件具宋代传统的的官窑或龙泉窑系列釉色的青瓷,竟也烧成马上民族习用的器形﹐正可见外来用器习惯在元代统治期间已快速的风行各地﹐并影响而成为后来明代官窑瓷器中一种重要的造形。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8-2 13:53


唐春雷琴
  长126.0公分,高10.8公分,肩宽22.1公分,尾宽17.2公分
  
  琴为中国古代的弦乐器,外形轮廓因时代,地域,作仿而各有差异。本件琴作连珠式,表面松涂的黑漆,断纹细密。玉徽、玉轸、玉足,轸上均细刻篆字。肩部共鸣箱的龙池为圆形,凤沼长方形。琴底颈部刻行草书「春雷」二字填绿。龙池左右分刻隶书铭︰「其声沉以雄,其韵和以冲」、「谁其识之出爨中」,钤印一,印文剥蚀。龙池下似曾有一大方印,但经漆补,隐晦不清。 「春雷」为唐代名琴的名称,斲琴世家雷威所作。明代《清秘藏》记之:「春雷,宋时藏宣和殿百琴堂,称为第一。后归金章宗,为明昌御府第一。章宗殁,挟之以殉。凡十八年,复出人间,略无毫发动,复为诸琴之冠。天地间尤物也!」传世唐琴极珍罕。此琴于民国时,曾经何冠五、汪景吾、张大千等名家收藏。当代琴家试弹,皆称此琴音韵沉厚清越,十分难得。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8-2 13:54

明填漆牡丹圆盒
  径13.1公分,高3.4公分
  
  蔗段式圆盒,平顶直壁,平底浅凹人。盖面及周壁以填漆为饰。盖面为朱地黄辉观牡丹花丛,花色以银粉漆为之,色粉微涣散;枝叶则黑漆黄理。周壁饰卷草纹间八梵字,梵字亦以银漆为之。器底及里均朱红漆。明末高友荆「燕市漆器歌」云:「品题第一号填漆,再次波罗次剔红」,足见填漆器在当时比犀皮(波罗)、雕漆(剔红)等漆艺的评价还高。其法有镂嵌、磨显二种。镂嵌填漆是在漆面上刻花纹,再在刻痕内填色漆;如本件漆盒的黄色细锦\部分即是。磨显填漆是以五彩稠漆堆成花纹,后将面漆罩满全器,再平磨至花纹显露出来;如本件漆盒的牡丹花卉、卷草梵文等部分即是。两种方式都使漆面齐平,又色彩妩媚,故明清笔记多称述之。两朝官廷也都有制作,明末文震亨《长物志》述「内府填漆盒」往往延为文房中的香盒,且宣德时期作品尤受称道。本件填漆盒同时呈现二种技法,色泽鲜明,图案如画,有十七世纪风格。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8-2 13:54

明朱三松雕竹窥简图笔筒
  口径8.2-8.5公分,底径8.5-8.7公分,高14.0公分,220公克
  
  竹干一段为笔筒,平口,以竹节横膜为底。外壁浮雕一盛装披帛高髻女子伫立屏风前,展读一手卷。另一女子自屏风后探身而出,以指竖唇间示噤声窥视状。另侧屏风后,陈设几案、瓶花、炉盒香具、古琴、笔砚之类。屏风上阴刻花鸟画,下具阴刻楷款︰『三松』。全图与明末画家陈洪绶(1598--1652)为《西厢记》所作《窥简图》版画插图极接近。人物衣装神态相仿佛,屏风画、瓶花的笔势亦自其中剪裁;唯减四扇屏风为一扇,并增加几案陈设,使其既在屏风后,也似在红娘身后,兼顾了笔筒周壁围绕、构图须连贯的特性。其雕刻自平磨素地,而红娘、屏风、崔莺莺,渐起渐高,层次深而雕法变化大,在高浮雕的人物及屏风面上,又兼施毛雕、线刻、浅浮雕,隐起磨砻亦施展有致。雕者在构图上的匠心裁量,试图营造绘画般的气氛,又力求工系繁复的技术表现,使此笔筒直可视为嘉定派竹雕的极致代表。朱稚征,字叔子,号三松,江苏嘉定人,出自竹雕世家,与祖父朱鹤(松邻)、父亲朱缨(小松),并推为「嘉定三朱」。能画山水,精画驴,故于盆景、竹雕皆能自出心裁作画景般布置。竹雕传衍至三松,而技法愈精,声名愈盛,学之者甚众,遂使竹雕成为嘉定地区资给衣馔、家传户习的特产。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8-2 13:55

明朱三松雕竹荷叶洗
  长15.1公分,宽9.3公分,高7.2公分,58公克
  
  竹根雕为一茎荷叶,风起卷掩四合状,中可容水为洗。叶缘残破虫蚀,边缘栖息一蟹。荷叶外壁隐起筋脉,其间刻行书小字:『三松制』。底部叶柄转绕,横伸一枝老荷,花瓣肥短,中心莲蓬己生成。是写花叶姿态生动神肖的立雕佳作。朱三松,名稚征,明末竹雕世家「嘉定三朱」间以其技最臻绝妙,故《对山书屋墨余录》有「人谓小松出而名掩松邻,三松出而名掩小松」之说。 《竹人录》谓三松善刻「笔筒及人物秘阁,或蟹、或蟾蜍之类」,则其于浮雕作品外,取竹根制成立体圆雕作品亦其所长。本器,无论天然取材、人工锼镂,皆见独到之匠心。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8-3 13:56



砚长17.3公分,连座长18.2公分,宽11.4公分,连座宽12.3公分,连座高4.8公分,盖长18.4公分,宽12.5公分,高4.1公分,重2021.5公克,盖452.1公克
  
  座底有六云首形足﹐座底中镌方圆印各一﹐上方减地浮雕二行篆字:「乾隆清玩」﹐下方阴刻二行篆字:「奉三无私」。盖面上方浮雕清高宗题芦洲白鹭画幅诗﹐字采行草书﹐曰:「谷纹摇漾水天秋﹐芦苇萧萧飐晚洲。妙趣南华谁解得﹐只应鸥鹭一群游」﹐款:「乾隆丁巳夏五月题」﹐并雕方印二﹐一方阴刻二行篆体回文印:「惟精惟一」﹐一方减地浅浮雕:「乾隆宸翰」。盖里阴刻楷书铭:「出天汉﹐胜玉英﹐琢为研﹐纯粹精﹐敕几摛藻﹐屡省成。」并阴刻二行篆体方印:「永宝用之」。松花石产于东北「龙兴之地」,清帝视之为珍物,民间不得随意开采,并将松花石砚作为馈赠的礼物,或以笼\\络、统御臣下,或以为国交礼物。此砚载录入《西清砚谱》﹐故曾经清高宗御用。乾隆丁巳年乃乾隆二年﹐西元1737年。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8-3 13:57

明景泰掐丝珐琅番莲纹盒
  高6.3公分,直径12.4公分,重634.6公克
  
  铜胎掐丝珐琅圆盒,造形取材自莲花。平顶,以莲花心含莲蓬图案为装饰。盒身与盒盖之弧形外壁,模铸仰覆莲瓣形,莲瓣周棱突起,瓣尖微卷外扬。各莲瓣框棱内,各饰一朵折枝莲,各莲之花心图案及细膊淮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8-3 13:58

清镀金内填珐琅累丝盒高9.8公分,宽17.8公分在镀金的盒身之上,以纯熟的金工制作致密的双层累丝网装饰,网上的重点纹饰,花叶、寿字和蝙蝠,填烧色泽鲜艳的珐琅釉。此种点填烘不错!珐琅釉的技法,俗称为点蓝或烧蓝。精细致密的多层金丝纹饰,再加上珐琅蓝釉的点缀,光彩夺目。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8-3 13:58

清竹丝缠枝番莲多宝格圆盒高24.5公分,直径18.5公分这件圆盒外壁用竹丝拼接后再黏饰缠枝番莲纹竹黄片,并且利用机轴原理,将圆筒形盒分成四个扇形,180°打开来可成为一字形小屏风,360°翻转后可成为一个正方形筒状。每个扇形内又分成许多格层,其中圆柱形格层不但再分成数格,而且可以360°旋转。全器匠心独运,极尽设计之能事。在这件圆盒格层内收贮了27件小文玩,除了有古代与清代玉器外,尚有清代乾隆朝内廷画家的绘画作品,有手卷与册页。每一个扇形的最下层之三角形抽屉内应收纳一件手卷,目前仅余三件,分别是「方琮画山水」、「杨大章画花卉」与「李秉德画花卉」,它们的纵长只有七公分左右。在其中一个扇形中央的三角形抽屉中则收纳了一件金廷标画的人物小册页,它的长与宽仅三公分左右。它们几乎可说是国立故宫博物院所藏最袖珍的手卷与册页,弥足珍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8-3 13:59


清竹丝缠枝番莲多宝格圆盒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8-3 14:00

清象牙镂雕提食盒高45.4公分,横长30.4公分,纵长21.6公分此件提食盒之盒身设计分成四层屉格,可分层置放不同的食物,但从它吹弹欲破的表面看来,作为观赏陈设用的艺术品,可能性要大于真正实用的器物。雕工十分之精细,主体的部分用镂空精雕的象牙片,嵌置于框格中,背景就像是丝毯一般的直线地子,线与线之间微细到只能用巧夺天工来形容,其上还雕饰有人物、鸟、兽、庭园景物和船,像是十八世纪欧洲人幻想的东方乐园。盖钮,盒身框架及提手,都有染有淡蓝或红色来点缀。提把上刻有中国传统的八仙人物,亦随画面所需加以染色,盖钮则像是一件西洋带盖高足瓶,还有红色缎带装饰。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8-3 14:00
清象牙镂雕提食盒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8-3 14:01

  【肉形石】
  清
  高5.73公分,宽6.6公分,厚5.3公分
  
  在故宫的陈列室中,肉形石与翠玉白菜是故宫人气最旺的两大文物,因此两物经常摆在一块供参观者欣赏。此件肉形石乍看之下,像不像是一块令人垂涎三尺、肥瘦相间的「东坡肉」玛瑙类矿物在大自然中,由于经过漫长岁月的累积,在不同的时间点,杂质影响乃至生成的颜色不同,呈现一层一层不同的色泽,制作此件肉形石的工匠,将原来质感丰富的石材加工琢磨,并将表面的石皮染色,做成了这件肉皮、肥肉、瘦肉层次分明,毛孔和肌理都逼真展现的作品。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8-3 14:01

  清翠玉白菜
  长18.7cm高9.1cm厚:5.07cm
  玉,在中国是非常珍贵的质材,琢磨玉料成为器物则相当的费工、费时,如何节料、省工遂成为玉器设计过程中,空间思考的准则之一,而「量材就质」便是此思考方向下产生的艺术特质。所谓「量材就质」,简而言之,就是顺应玉料自然天成的外形或色泽设计玉器形制,是一种在外设条件的限制下发挥创造力的创作方式。协调天然与人为,则是此一创作方式最重要的理念。本院藏品「翠玉白菜」即可谓其中翘楚-以一块半白半绿的翠玉为原材,运用玉料自然的色泽分布,琢碾出一棵鲜活欲滴、叶片上还停留了两只螽斯的白菜。
  此件翠玉白菜原是永和宫的陈设器,永和宫为清末瑾妃所居之宫殿,据说翠玉白菜即为其随嫁的嫁妆。白菜寓意清白;象征新嫁娘的纯洁,螽斯则象征多产;祈愿新妇能子孙众多。自然色泽、人为形制、象征意念,三者搭配和谐,遂成就出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8-3 14:02

  清掐丝珐琅天鸡尊

  高25.8cm宽9.0cm最长21.0cm重约3535g
  铜胎,仿古铜器天鸡尊形制,凤首与背部「T」形棱脊镀金,余施浅绿及蓝地满饰各式羽纹,腹饰兽面纹,喇叭式口饰缠枝花及拐子龙等变饰,双足蹲在车轴上,以内卷的尾羽和镂制的车轮为座,器形庄重,釉色鲜明艳丽,是上好的陈设器。根据粉红、紫红等釉色,应属十八世纪后期的文物。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8-3 14:02

  清乾隆金宗喀巴像

  乾隆四十六年造
  原存热河高55.2公分,横36公分,纵22.5公分
  清宫作品,一七八二年。
背光背面铭汉、满、蒙藏四体字:「乾隆四十六年孟夏月,卫藏贡有大利益金宗喀巴佛像,奉旨照式笵金,造此宗喀巴佛,宣扬黄教,普利众生。」
  合金铸成宗喀巴像,双手胸前成说法印,手中各捻出一茎莲花,花顶左方托一经书、右方托一剑;两者都代表智慧,有暗示此位黄教开宗祖为文殊的化身。铭文言其为清乾隆四十六年以西藏作品为型,照式笵金铸成。其鼻尖隆起,衣纹简率,犹是西藏作风;面廓柔和,肩背浑圆,腰以下未表现躯体的质量,金属色泽鲜亮,则是清廷作品的特色。
器内中空,底部圆片取下,里面装脏有:
1.舍利二颗。
2.剔红荔枝盒二件。
3.红铜舍利盒。
4.线札三,黄绢紧裹,一端丹书藏字。





欢迎光临 龙泉青瓷论坛 (http://bbs.lqqc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